2016年度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或MacArthur Fellowship)終于昨日揭曉,有機合成大牛、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的華人化學家余金權(Jin-Quan Yu)教授榮獲這一極具影響力的獎項,與他一同獲獎的還有其他22位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各領域精英。
余金權教授
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由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設立,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xù)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美國公民或居民,不限年齡。與很多大獎不同,據該基金會官網介紹,麥克阿瑟獎并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chuàng)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F在的獎金額是每人五年內62.5萬美元,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獲獎者可以自由支配。從1981年獎項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超過900人獲得該獎,科學界的獲獎者大多在各自領域內赫赫有名,比如2003獲獎的莊小威、2013年獲獎的Phil Baran、2015年獲獎的楊培東等等。
余金權教授這次獲獎的原因是其在開創(chuàng)碳氫(C-H)鍵活化技術方面的巨大成就,這種技術為化學家合成醫(yī)藥和農業(yè)化合物以及新材料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余金權在提高鈀催化反應的效率、特異性和實用性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與之前的研究相比,余金權及其合作團隊大大延伸了導向基團與C-H鍵的空間距離范圍(點擊查看相關)。他們還研發(fā)出了用修飾過的氨基酸來作為“瞬態(tài)導向基團”用于酮基和醛基底物的新手段。這些氨基酸可以自動地附著于目標化合物并自動解離,并且可以連續(xù)地重新使用,從而簡化了原本非常耗時的預裝引導基團流程,減少了所需的試劑用量(點擊查看相關)。這些氨基酸可用來指導產物的手性,而這是高效藥物合成的關鍵一步,因為大多數碳氫鍵活化后的產物都會得到不同對映體的混合物,而通常只有一種對映體具有藥物活性。
近年來,余金權的團隊發(fā)明了一種新方法,使用攜帶手性氨基酸或喹啉的鈀催化劑,大大加速了活化亞甲基的過程,并使其產物有很高的手性選擇性。這項非常規(guī)方法改變了有機合成化學的固有思路,打破了長期存在的技術壁壘,為學術界、化工界和醫(yī)藥界合成許許多多新的有用的多功能化合物打開了大門。就在上周,X-MOL剛剛報道了余金權的團隊經過14年的努力,在活化最常見的碳氫鍵官能團亞甲基并將其轉化為手性中心的最新成果(下圖C)。這是有機化學中的一個長期的挑戰(zhàn),這個反應很可能成為一個經典教科書反應(點擊查看相關)。
最后奉上完整獲獎名單:
詩人 Claudia Rankine
藝術家、作家 Lauren Redniss
作家、評論家 Maggie Nelson
劇作家 Branden Jacobs-Jenkins
雕塑家 Joyce J. Scott
雕刻家 Vincent Fecteau
藝術歷史學家 Kellie Jones
文化歷史學家 Josh Kun
作曲家 Julia Wolfe
影像藝術家 Mary Reid Kelley
記者 Sarah Stillman
漫畫小說家楊謹倫(Gene Luen Yang)
戲劇藝術家、教育家 Anne Basting
理論計算機科學家SubhashKhot
計算機科學家 Bill Thies
微生物學家 Dianne Newman
地質生物學家 Victoria Orphan
生物工程師 Rebecca Richards-Kortum
化學家余金權(Jin-Quan Yu)
物理生物學家、發(fā)明家 Manu Prakash
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者 Jos A. Qui onez
人權律師AhilanArulanantham
語言學家、文化保護主義者 Daryl Bald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