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ProficiencyTesting,實驗室能力驗證,本文中以簡寫PT表示。
實驗室如何解讀PT結果,獲取最大指導價值,三波連載系列原創(chuàng)好文第三篇:
?
首先我們快速總結一下第二篇(PT報告-如何從不滿意報告敲響的警鐘里,聽出自身問題?)中提到的PT報告中最需要引發(fā)思考的四個必想問題:
1) 哪三個嚴重性決定要開展調查/內審?
2) 哪三種Z值在傳遞警示信號?
3) 整改措施的五大方面及無需整改的三種情況
4) 整改措施的確認及兩種常用選擇
最后一篇,我們將特別針對PT中導致不滿意結果的因素,也就是會導致Z值發(fā)出警示信號的那些因素,做重點分享。從多年從事能力驗證組織研發(fā)開展的經(jīng)驗累積和那些年聽過見過解決過的客戶失誤積累中探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道路。
導致不滿意結果的誤差主要有兩大類:分析誤差和非分析誤差。
分析誤差:
1) 校準---使用的儀器校準了么?
盲樣結果是不是超出了儀器正常檢測范圍?
2) 方法論---使用的方法合理么?
方法是不是設計為檢測該樣品的?
使用的配套試劑配置正確么?
有沒有平行檢測標準品或質控樣?
3) 待測物---對于待測物究竟是什么,定義上有沒有誤解?(結晶水)
4) 樣品提取/前處理---再水合/提取過程是否使用該基質?
是否在正確的溫度下使用培養(yǎng)基/試劑?
5) PT樣---檢測指標是平時常規(guī)檢驗的么?
如果菌種或分析物是不常見的,實驗室能應對么?
樣品從收取到分析,存放得當否?
6) 實驗員---對考核的實驗是否接受過完整的培訓?
?
非分析誤差:
1) 謄寫---原始數(shù)據(jù)在轉移過程中是不是錯了?
2) 單位---實驗中使用的結果單位和匯報要求的單位,要換算么?????
(稀釋倍數(shù))
3) 格式---實驗中使用的結果格式和匯報要求的格式,一致么??????????????????
(<1,0,ND)
4) 算數(shù)---結果的計算正確么?
實驗員的計算,有沒有得到審查員的復核?
非分析誤差造成Z值超標結果不滿意的情況發(fā)生的非常多,很多實驗室覺得“委屈”。然而就最終評定而言,非分析誤差的相對“低級錯誤”和分析誤差帶來的影響是一樣嚴重的。
LGC曾對參與PT但取得不滿意結果的實驗室開展了一份問卷調查,共計230家自愿配合參加了調查,并回收111份有效答復。
通過對這111份問卷的統(tǒng)計分析,將分析誤差歸類后,數(shù)量累積在20~36家的失誤原因前⑦個排名如下:
1) 樣品前處理??????????????
2) 儀器問題
3) 人為操作誤差
4) 校準問題
5) 方法選擇不對
6) 算數(shù)誤差
7) 匯報誤差
不出許多實驗室老師預料的是:“樣品前處理”位居榜首。鑒于多數(shù)指導文件對此步驟的描述不夠詳盡,實際操作中“演變”的可能性太多,成為實驗室考核不滿意的“頭號殺手”!
最后我們還是想強調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考評,分析,整改,驗證,才能保證在各種復雜檢測環(huán)節(jié),日益增加的檢測需求范圍和數(shù)量,愈發(fā)嚴格的國標行標企標里,保持并提升實驗室的分析水平。同時也是對ISO17025,CMA等相應資質的響應和重視,更是對實驗室QA/QC,GLP等管理投入成本的最好交代,是實驗室從管理者到每個從業(yè)人員實現(xiàn)價值的平臺。
希望大家日后工作中以更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好好利用PT的價值!
?
相關閱讀:
第一篇:報告里,那些你可能沒有解讀出來的“金子"
第二篇:如何從不滿意報告敲響的警鐘里,聽出自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