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回國,分別在上海,北京,杭州,廣州等地參觀了幾家有執(zhí)照的臨床服務實驗室,多是提供二代測序為主的分子診斷服務公司,精準醫(yī)療的最前線。幾乎都是符合GMP標準的高檔裝修:標本接收,核酸提取,擴增,檢測都有不同的房間,大玻璃窗可以從走道里面看進去;人流,物流分開等等等等。實驗室除了裝修高檔以外,設備也都是一流的,嘎嘎新的。進去參觀一定要更衣?lián)Q鞋帶帽子?!?p>
許多公司都集資上億,用幾十萬雇來的人,在花幾百萬裝修好的實驗室里,用幾千萬買來的儀器做實驗。進口試劑做一個病人標本成本上千塊,收費幾千看上去很高但大多數(shù)都“回饋”給了“渠道”,利潤幾乎沒有。就是國內(nèi)實驗室的現(xiàn)狀。
問起來,都說:“沒辦法,政府要求的。不達標,就沒有證。” 就這樣,還有很多公司拼命往里擠,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達到這個水平。
我在美國也參觀過許多實驗室,比如克利夫蘭診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SKCC) 等一流的醫(yī)院實驗室,也可以看看我們自己的臨床分子診斷實驗室(Diatherix CLIA lab)。普遍感覺,國內(nèi)的實驗室硬件投入遠遠高于美國的,硬件投入至少高十倍。在美國,花在人身上的錢最多,然后依次是試劑,儀器,和房屋裝修。
我以前講過一個用500塊美金建一個分子診斷實驗室的故事。也有一些博客講生物技術(shù)創(chuàng)新應該更注意“軟”的東西,我們最近發(fā)明的一個新的多重PCR技術(shù)也是一個案例??梢院苋菀渍业桨咐C明創(chuàng)新和硬件投入不一定成正比。
一個真正出活的實驗室也很容易識別:一進門就一股實驗室味道,人們都埋頭做實驗,錢都花在人和試劑上,實驗室看上很亂,很擠,很舊。實驗臺的面積有限,走廊里放滿了存標本的低溫冰箱。講座時滿員,提問直接,討論熱烈。和科學家談起實驗結(jié)果來眼睛都能亮起來,咖啡機和PCR儀總是使用中。
分子診斷實驗室的裝備真的需要這么高端嗎?為什么政府提出這么高的標準?這么高的硬件投入對誰有益?是為了服務病人嗎?對創(chuàng)新有幫助嗎?我覺得,每個我參觀過的國內(nèi)實驗室都至少能在硬件上剩下30%的不必要投入。這筆錢用在哪里不好?硬件投入高大上,擺著當然好看??墒?,給誰看?政府官員?投資者?能找到錢搞硬件投入的人也同樣是創(chuàng)新高手嗎?
許多海歸回國后不適應還不知道為什么。其實很簡單:在美國,你值錢;在中國,機器比你貴重。在美國,儀器為你服務;在中國,你給機器打工。在美國,買儀器因為創(chuàng)新需要,也為了滿足病人的需要,是發(fā)展的問題;在中國,沒有拿的出手的硬件,人家壓根就不把你當科學家,這可是一個生存的問題。
可是,這是一個人的生存問題?一個公司的生存問題?還是一個國家的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