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路透社2017亞洲最具創(chuàng)新力大學TOP75榜單出爐,該榜單由路透社與科睿唯安合作推出,是基于科睿唯安的專有數(shù)據(jù)和多指標分析,其包括專利申請數(shù)量和學術(shù)論文引文數(shù)據(jù),都是對亞太地區(qū)最具創(chuàng)新力大學進行排名的重要指標。
本年度榜單中,韓國與中國高校占據(jù)主導地位,共有22所韓國大學入選TOP75排行榜。中國25所大學上榜,總量仍居亞洲首位,日本有19所大學入選,澳大利亞有5所,新加坡有2所,新西蘭和印度各有1所。
在此次發(fā)布的榜單中,中國共有25所大學上榜(包括香港的4所大學)。與去年相比新增3所入榜高校:中國石油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同濟大學。連續(xù)兩年上榜的22所中國大學中,17所大學排名均有所提升:清華大學位列第6名,上升7位,位居入榜的中國大學首位;進步明顯的高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提升24位,位列第33名,北京化工大學上升13位,位列第34名。
去年“TOP75亞洲最具創(chuàng)新力大學”榜單中有五所大學在2017年未能入選,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和韓國快速成長的五所高校:中國石油大學(第45名)、蔚山大學(韓國,第69名)、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第70名)、嶺南大學(韓國,第73名)和同濟大學(中國,第75名)。
附:路透社TOP 75亞洲最具創(chuàng)新力大學完整榜單
1 韓國科學技術(shù)院(韓國)
2 東京大學(日本)
3 首爾大學(韓國)
4 大阪大學(日本)
5 浦項科技大學(韓國)
6 東北大學(日本)
7 京都大學(日本)
8 成均館大學(韓國)
9 延世大學(韓國)
10 慶應義塾大學(日本)
11 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
12 東京工業(yè)大學(日本)
13 清華大學(中國)
14 高麗大學(韓國)
15 漢陽大學(韓國)
16 北京大學(中國)
17 光州科學技術(shù)學院(韓國)
18 九州大學(日本)
19 名古屋大學(日本)
20 北海道大學(日本)
21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
22 亞洲大學(韓國)
23 浙江大學(中國)
24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25 慶熙大學(韓國)
26 廣島大學(日本)
27 奧克蘭大學(新西蘭)
28 悉尼大學(澳大利亞)
29 筑波大學(日本)
30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
31 東京醫(yī)科牙科大學(日本)
32 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
33 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
34 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
35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
36 復旦大學(中國)
37 全南國立大學(韓國)
38 岡山大學(日本)
39 信州大學(日本)
40 熊本大學(日本)
41 天津大學(中國)
42 金澤大學(日本)
43 梨花女子大學(韓國)
44 仁荷大學(韓國)
45 華東理工大學(中國)
46 千葉大學(日本)
47 北京化工大學 (中國)
48 早稻田大學(日本)
49 華南理工大學(中國)
50 慶北大學(韓國)
51 全北國立大學(韓國)
52 新南威爾士大學(澳大利亞)
53 加圖立大學(韓國)
54 釜山大學(韓國)
55 南京大學 (中國)
56 香港大學 (中國)
57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
58 東南大學(中國)
59 建國大學(韓國)
60 神戶大學(日本)
61 大連理工大學(中國)
62 南開大學(中國)
63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中國)
64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
65 中央大學(韓國)
66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
67 四川大學(中國)
68 中山大學 (中國)
69 慶尚大學(韓國)
70 日本大學(日本)
71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
72 印度科技學院 - 班加羅爾(印度)
73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馬來西亞)
74 南澳大學(澳大利亞)
75 馬來西亞大學(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