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將于10月15-19日(20日離會)在合肥市豐大國際酒店召開。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電子顯微學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本屆年會將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材料科學分會場包含: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fā)展;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征;3.能源、環(huán)境和信息等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征;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5.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yè)材料中的應用;6.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7.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8. 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征分會場;9. 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10. 中國電子顯微鏡運行管理開放共享實驗平臺分會場。
報名方式:詳細情況請登錄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官方網(wǎng)站,參見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會議二輪通知并及時在官網(wǎng)注冊。
大會報告篇
大會報告人:朱靜 中國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原子尺度多種序參量的協(xié)同測量及耦合
朱靜,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材料科學和工程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生中,多位獲全國百篇、北京市和清華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她曾獲國家及部委級獎十項、何梁何利獎一項。發(fā)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她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冶金系統(tǒng)勞動模范、冶金系統(tǒng)和清華大學優(yōu)秀共產黨員、鋼鐵研究總院愛院模范、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等稱號。
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2004-2008)、技術科學部主任和副主任等職(2002-2008)。中國分析電子顯微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材料的顯微結構、缺陷、界面等的形成和演變及其與性能關系的研究,應用現(xiàn)代顯微分析技術在研制新材料和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中做出創(chuàng)新性工作。主編和合作者共同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分析電子顯微學專著《高空間分辨分析電子顯微學》。
大會報告人:葉恒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走進亞埃世界之后
葉恒強,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所所長(1998-2001)、中科院固體原子像開放實驗室第一、二屆主任、第五屆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博士生導師。1991年11 月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他是遼寧省第六、七屆政協(xié)常委,曾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2000-2004),國家高技術計劃新材料領域專家組及專家委員會委員(1987-2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委員(1998-2003)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他享受國家發(fā)放的政府特殊津貼。現(xiàn)任第三屆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北京大學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兼職教授、專家小組組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大會報告人:張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使役條件下材料性能與顯微結構關系
張澤,材料科學晶體結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物理系,1983年、1987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師從著名晶體物理學家郭可信院士,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和1990年分別被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xié)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委員。2008-2016年任中國電鏡學會理事長;2007-2016年任中國分析測試協(xié)會理事長;2012年2月張澤院士被推選為新一屆亞太顯微學會理事長。
張澤院士主要從事先進材料的電子顯微結構研究,特別著重顯微結構與材料性能間關系的基礎性研究。將原子層次顯微結構分析與材料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相結合,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準晶、低維納米材料等國際材料科學界關注的一些重要問題,取得了創(chuàng)造性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求是杰出青年獎”、“何梁何利獎”等9項國家及部門級科技獎勵。
大會報告人:黃曉旭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
報告題目:Correlative dislocation tomography and in situTEM aging study in Al-Cu-Mg alloy
黃曉旭,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丹麥可持續(xù)能源國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丹麥-中國納米材料中心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兼職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金屬結構材料的塑性變形、位錯結構和力學行為、固態(tài)相變及晶體、宏觀力學性能與微觀結構的相互關系等。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160余篇。代表作包括:Science 4篇、Nature 1篇、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Engineering Sciences2篇、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1篇、Philosophical Magazine 9篇、Acta Materialia 26篇等。2004年榮獲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李薰研究獎,2011年在三維透射電子顯微方面的研究入選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材料科學十大研究亮點(highlight)之一,2012年獲美國Microscopy Today 2012 Innovation Award(創(chuàng)新獎),同年榮獲日本學術振興促進會(JSPS)Invitation Fellow(榮譽會員),2014年榮獲中國新僑創(chuàng)新人才獎。
大會報告人:潘曉晴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 教授
報告題目:Real Space Charge Density Imaging with Sub-?Resolution by 4D STEM
潘曉晴教授現(xiàn)為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教授、物理與天文學教授、Henry Samueli工程院主席、加州大學歐文分校Irvine材料研究所(IMRI)首任主任。在加入UCI之前,潘曉晴教授為Richard F.和Eleanor A. Towner Endowed講座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以及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電子微束分析實驗室主任。潘曉晴教授在南京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在德國薩爾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是美國陶瓷學會,美國物理學會,美國顯微學會和材料研究學會委員。潘曉晴教授長期致力于原子尺度的精細結構以及與物性之間關系的研究。尤其是在氧化物電子學領域,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是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幾個研究小組之一。潘曉晴教授在國際高影響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400余篇,包括Nature, Science, Natur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PNAS, 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他發(fā)表的論文現(xiàn)已被引用20000余次,h-factor 為76(Google Scholar)。近年來,潘曉晴教授應邀在一些國際重要研究機構以及國際會議上作邀請報告250余次。
大會報告人:Andreas Heinrich 教授
報告題目:Quantum Nanoscience:Atoms on Surfaces
Heinrich教授長期致力于固體原子尺度量子測量相關研究,處于該領域世界領先位置,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開創(chuàng)了自旋激發(fā)和單原子自旋共振光譜學,從而實現(xiàn)了表面原子和納米結構的量子態(tài)高分辨率分析表征。Heinrich教授于1998年從哥廷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然后加入Donald Eigler研究團隊從事博士后研究。Heinrich教授在IBM Research有長達18年的工作經驗,這使他能夠同時滿足工業(yè)研究和學術界的科研需求,具有重要橋梁作用;期間發(fā)展了納秒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將時間分辨率提高十萬倍,并結合X射線吸收光譜和自旋激發(fā)光譜。Heinrich 教授是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美國物理學會會員,于2016年8月成為梨花女子大學的杰出教授,并于2017年1月作為負責人成立了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的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
大會報告人:饒子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非洲豬瘟病毒組裝機制
饒子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教授,南開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所長。饒子和院士長期從事新發(fā)、再發(fā)傳染性疾病病原體的三維結構與功能研究,以及相應靶向創(chuàng)新藥物的開發(fā)。工作涉及流感病毒、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系統(tǒng)綜合癥(SARS)的冠狀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甲型肝炎病毒(HAV)、手足口病病毒(HFMDV)、寨卡病毒(Zika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皰疹病毒(Herpesvirus)及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等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病原體。截至目前,饒子和院士團隊已先后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研究論文359篇,其中12篇研究成果發(fā)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合計獲引用逾15,000次。
2003年以來,饒子和教授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及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哥拉斯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
大會報告人: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待定
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1983年高福從山西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北京農業(yè)大學就讀研究生;1986年碩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91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先后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y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并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200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8年出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10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存濟醫(yī)學院院長;2017年擔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2018年被任命為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201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福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衛(wèi)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領導的研究組在流感病毒流行病學、跨種傳播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建樹頗多,首次證實野生遷徙鳥能夠群體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改變了野生遷徙鳥只是流感病毒貯存宿主的結論;發(fā)現(xiàn)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的重配病毒,與長江三角地區(qū)遷徙鳥和家禽有關,呼吁關閉活禽市場以預防病毒的進一步傳播和可能的全球大流行,為國家制定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礎。率領首批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移動實驗室檢測隊赴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描繪出埃博拉病毒的進化圖,在抗擊埃博拉病毒的國際援助行動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對流感病毒、埃博拉、MERS-CoV和寨卡等多種囊膜病毒的入侵機制進行研究,闡明其分子機制,并研發(fā)抗體、藥物等抗病毒手段,為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撐。
大會報告人:徐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lián)成像技術
徐濤,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百人計劃獲得者,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徐濤院士長期從事生物顯微成像關鍵技術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中國科學院科研儀器設備研制項目支持下,先后研制了偏振單分子干涉成像、冷凍單分子定位成像以及超分辨光電融合成像系統(tǒng)。利用這些新型儀器設備開發(fā)了新的超分辨顯微成像算法、探針和技術,并廣泛應用于細胞生物學研究,支撐團隊在該領域取得了系統(tǒng)性產出,成果發(fā)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Cell Metabolism,Nature Methods,JCB,Nature Communication,Cell Research,PNAS,eLife等學術期刊,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大會報告人:王宏偉 清華大學 教授
報告題目:單顆粒冷凍電鏡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學探索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冷凍電子顯微學分會理事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低溫電鏡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冷凍電子顯微學對生物大分子復合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199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1年7月于清華大學獲得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同年8月赴美,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先后從事博士后研究和擔任研究科學家;2009年1月在美國耶魯大學任Tenure-Track助理教授;2010年12月受聘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職務,全時回國工作;2016年4月至今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曾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2005年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杰出成就獎;2009年美國Smith Famil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Biomedical Research;2012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6年清華大學第十五屆“良師益友”榮譽稱號;2017年年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2018年清華大學第十六屆“良師益友”榮譽稱號;201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8年第十一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chuàng)新獎”;2018年北京市師德榜樣;2019年入選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十大分會場篇
會場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fā)展分會報告邀請函
分會主題:
思索成像源頭理論,發(fā)展電鏡前沿技術,發(fā)揮儀器極限潛力
分會主席:
陳江華(湖南大學)
分會副主席:
田鶴(浙江大學),
周武(中國科學院大學),
王鵬(南京大學)
秘書處:
明文全(湖南大學),E-mail:suokesi_ming@163.com
劉中然,E-mail:liuzr12345@126.com
王梅雨(南京大學),E-mail:mywang@nju.edu.cn
許名權(中國科學院大學),E-mail:xumingquan18@mails.ucas.edu.cn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征
分會主題:
破解科學之謎,原位還你真相
分會主席:
孫立濤(東南大學)
單智偉(西安交通大學)
分會副主席:
王建波(武漢大學)
鄭士建(河北工業(yè)大學)
秘書處:
鄭士建(河北工業(yè)大學),E-mail:sjzheng@imr.ac.cn
鄭赫(武漢大學),E-mail:zhenghe@whu.edu.cn
解德剛(西安交通大學),E-mail:dg_xie@xjtu.edu.cn
尹奎波(東南大學),E-mail:yinkuibo@seu.edu.cn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3——能源,環(huán)境和信息功能,熱電材料等微結構表征
分會主題:
研討材料的物理性能與化學行為背后的微觀結構與機理
分會主席:
于榮(清華大學)
分會副主席:
谷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王勇(浙江大學)
彭勇(蘭州大學)
葛炳輝(安徽大學)
秘書處:
曹國平(清華大學),E-mail:guopingtsao@gmail.com
張慶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E-mail:zhqh_wl@163.com
張軍偉(蘭州大學),E-mail:zhangjunwei@lzu.edu.cn
程峰(安徽大學),E-mail:chengfeng769@126.com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
分會主題:
解析經典探索前沿:原子尺度下的精準認知
分會主席:
馬秀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分會副主席:
禹日成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郭俊杰教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李吉學教授 (浙江大學)
秘書處:
郭俊杰老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E-mail:guojunjie1980@126.com
沈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E-mail:xshen@aphy.iphy.ac.cn
唐云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E-mail:yltang@imr.ac.cn
郝曉東(西安交通大學),E-mail:hao.xiaodong@sust.edu.cn
劉攀(上海交通大學),E-mail:panliu@sjtu.edu.cn
陳厚文(重慶大學),E-mail:hwchen@cqu.edu.cn
鄭赫(武漢大學),E-mail:zhenghe@whu.edu.cn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5——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yè)材料中的應用
分會主題:
應用現(xiàn)代顯微分析技術助力先進工程材料的設計開發(fā)
分會主席:
沙剛(南京理工大學)
杜勇(中南大學)
分會副主席:
李凱(中南大學)
胡蓉 (南京理工大學)
秘書處:
李凱(中南大學),E-mail:leking@csu.edu.cn
靳慎豹(南京理工大學),E-mail:Jinshenbao@njust.edu.cn
謝盼(湖南大學),E-mail:xppanda@126.com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6——掃描探針顯微學表征
分會主題:
對稱性破缺:表面物理和化學
分會主席:
賈金鋒(上海交通大學)
分會副主席:
王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遲力峰(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
馬旭春(清華大學)
吳凱(北京大學)
鄭浩 (上海交通大學)
秘書處:
鄭浩(上海交通大學),E-mail:haozheng1@sjtu.edu.cn
付英雙(華中科技大學),E-mail:yfu@hust.edu.cn
譚世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ail:tansj@ustc.edu.cn;13966661520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7——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表征
分會主題:
由表及里:從形貌、成分和取向信息探索結構新知
分會主席:
王衛(wèi)國(福建工程學院)
分會副主席:
辛仁龍(重慶大學)
陳忠偉(西北工業(yè)大學)
曾毅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秘書處:
辛仁龍(重慶大學),E-mail:rlxin@cqu.edu.cn
王柯(重慶大學),E-mail:study_ke@cqu.edu.cn
郭寧(西南大學),E-mail:guoning_1000@163.com
鄭嬋(福建工程學院),E-mail:zcfjut@163.com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8——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征
分會主題:
冷凍電鏡的技術革新與應用
分會主席:
叢堯(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李雪明(北京大學)
分會組委會:
王宏偉(清華大學),尹長城(北京大學),孫飛(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寧(北京大學),王培毅(南方科技大學),朱平(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建(上海同濟大學),楊勇驥(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蔡剛(中國科技大學),何勇寧(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雷建林(清華大學),張興(浙江大學),沈慶濤(上??萍即髮W),張勤奮(廣州中山大學),王素霞(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顏曉東,劉紅榮(湖南師范大學),何萬中(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武一(蘭州大學)
秘書處:
蔡 剛(中國科技大學),E-mail:gcai@ustc.edu.cn
沈慶濤(上??萍即髮W),E-mail:shenqt@shanghaitech.edu.cn
郭振璽(北京大學),E-mail:guozhenxi9999@163.com;電話:15901400988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9——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
分會主題:
將生命科學細胞形態(tài)研究精準定位在細胞器及蛋白質上
分會主席:
林金星(北京林業(yè)大學)
楊勇驥(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
孫育杰(北京大學)
畢國強(合肥中國科技大學)
洪健(浙江大學)
分會組委會:
何其華(北京大學醫(yī)學部)
王素霞(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邊瑋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研究所)
王世強 (北京大學)
紀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陳文列(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官陽(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張仲凱(云南農業(yè)科學院)
祝建(上海同濟大學)
徐信蘭(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賀新強(北京大學)
王學東(東北林業(yè)大學)
秘書處:
崔亞寧(北京林業(yè)大學),E-mail:cuiyaning@bjfu.edu.cn
電話:15117967446
紀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E-mail:jiwei@moon.ibp.ac.cn
電話:13811422031
本次分會報告主要采取邀請方式,同時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青年教師自薦。
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會場10——中國電子顯微鏡運行管理開放共享實驗平臺
會議背景:
2014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fā)〔2014〕70號),要求加強大型科研儀器專業(yè)化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進一步提高大型科研儀器利用效率。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開展了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專項工作。在本次考核總結大會上,科技部領導明確要求未來評價考核工作要在現(xiàn)有考核體系的基礎上,增加電鏡、質譜類儀器的單獨考核,樹立若干技術典型團隊,逐漸由對儀器的評價考核向對技術工程師的考核過度。
主題:電鏡實驗平臺的發(fā)展模式與技術進展
專題:1.電鏡平臺管理與技術支撐隊伍建設;2.電鏡運行管理;3.前沿電鏡技術;4.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
會議組委會主席:
韓玉剛(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會議組委會副主席:
張文娟(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
張書勝(鄭州大學)
李 勇(軍事科學院)
李文奇(清華大學)
洪 健(浙江大學)
徐信蘭(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孟令杰(西安交通大學)
郭振璽(北京大學)
委 員:李麗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高秀麗(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趙長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王曉東(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孫興偉(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譚福濤(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郝雪梅(北京大學),謝利萍(廈門大學),張斌(重慶大學),吳波(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黃春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亞林(西湖大學),張 磊(西安交通大學)
秘書處:
黃春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E-mail: cjhuang@moon.ibp.ac.cn
電話:18612968380
張 斌(重慶大學)
E-mail: xinyun2017@cqu.edu.cn
電話:15201585493
分會報告報名方式:8月20日前發(fā)郵件至秘書處老師。本分會報告歡迎工作出色且近期剛回國的教師報名。學生報告:5個名額(博士以上在學),歡迎廣大同學報名,會議擇優(yōu)錄選,并有機會獲優(yōu)秀報告獎。
[來源:91儀器信息網(wǎng)]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電鏡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