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藥科大學迎來建校80周年。據介紹,藥大有“藥界黃埔”之稱,80年里共走出了9位院士。
始建于1936年的中國藥科大學,其前身為中國最早獨立設置的國立藥學??茖W校(本科四年制)。歷經80年發(fā)展,已成為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紀念大會現(xiàn)場
當天建校80周年紀念暨“雙一流”建設大會上,主席臺上一排院士陣容惹眼。據介紹,80年來該校先后走出了9位兩院院士,分別是:中醫(yī)藥界一代宗師葉桔泉、東方中華草藥之王徐國鈞、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項目主要成員鈕經義、著名藥物化學家彭司勛、為我國“兩彈一星”研制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有機化學家袁承業(yè)、著名藥物化學家沈家祥、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我國中藥生物技術的開拓者胡之璧、著名藥物代謝動力學家王廣基。
藥大還為國家培養(yǎng)了10萬余名高素質藥學專門人才,以及大批醫(yī)藥產業(yè)領軍人物,包括恒瑞醫(yī)藥董事長孫飄揚、圣和藥業(yè)董事長王勇、浙江醫(yī)藥董事長李春波等等。
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說,藥大今后將主動承擔起為大健康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必需的人才、產品與服務支持的歷史使命,爭取早日躋身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附:部分中國藥科大學走出的9位院士名錄:
?
中醫(yī)藥界一代宗師葉桔泉
葉桔泉,1924年在吳興縣拜三代名醫(yī)張克明為師學中醫(yī),學到了許多中醫(yī)經典著作及臨床經驗。4年后在上海惲鐵橋函授中醫(yī)學校就讀。江蘇中醫(yī)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副院長。長期從事中醫(yī)臨床和中藥研究工作。系統(tǒng)研究中醫(yī)中藥學,主張中西醫(yī)結合,運用現(xiàn)代科學整理祖國醫(yī)藥文獻;并在江蘇昆山和蘇州吳縣等地承擔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為繼承和發(fā)展中醫(yī)中藥學做出了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東方中華草藥之王徐國鈞
徐國鈞,江蘇常熟人,中國著名生藥學家,藥學教育家、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生藥顯微鑒定尤其是粉末生藥學和中成藥顯微分析的奠基人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畢業(yè)于國立藥學??茖W校,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院士。
徐國鈞致力于生藥鑒定、品質評價、資源開發(fā)及學科建設?!办`應痧藥”顯微分析打破了“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的神秘觀,開創(chuàng)了國內外中成藥鑒定的先例。首編大型《藥材學》,對繼承和發(fā)揚祖國醫(yī)藥學起到重要作用?!吨兴幉姆勰╄b定》專著,使中國粉末生藥學躍居國際領先地位?!捌呶濉迸c“八五”期間,任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南方片組組長,對111類多來源中藥進行本草考證、生藥鑒定、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10項系統(tǒng)研究,對澄清混亂品種,提高鑒定技術水平,保證藥材質量,保障用藥安全有效,修訂、制定藥品標準,開發(fā)利用新藥源均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項目主要成員鈕經義
鈕經義,江蘇興化人,中國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
在美國工作期間創(chuàng)立的部分肼解和酶解方法,解決了卵白蛋白、核糖核酸酶和煙草花葉病毒蛋白亞基C端幾個氨基酸殘基的排列次序問題,并肯定了植物病毒顆粒中蛋白亞基的存在,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后回國開展多肽合成的研究,是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成員,在半合成和全合成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并因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提名,成為中國提名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著名藥物化學家彭司勛
彭司勛, 湖南省保靖縣人。土家族。藥物化學專家。歷任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導,藥物化學專家,藥學教育家,中國藥科大學顧問,藥物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導,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中南大學名譽教授。中國藥學會理事、江蘇省藥學會名譽理事長。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七屆江蘇省政協(xié)副主席。長期從事新藥和藥學教育的研究,主張充分發(fā)掘中草藥資源,利用其有效成分作先導物,研制具有特色的創(chuàng)新藥物;倡導建立適合中國“四化”需要的藥學教育體系,為中國藥學教育事業(yè)和新藥研究做出了貢獻。
?
著名有機化學家袁承業(yè)
袁承業(yè),1924年8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他的研究生涯始于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著重于天然氨基酸擷抗物的設計與合成。他成功地將氮芥結構引入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衍生物成為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抗癌化學治療劑。在多肽合成方面,以對硝基苯酯作為活化酯合成環(huán)肽。1958年開始,根據國家需要他建立與領導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中國國防工業(yè)急需。其間所合成的P204、N235及P350均用于鈾、釷生產。前兩個品種國外雖有類似產品,但他在合成方法上作了重大改進,做到趕中有超,而P350 則是他們研制成功的結構有特色、性能優(yōu)越的新型高效萃取劑(獲國家發(fā)明三等獎,1988年)。他研制的萃取劑不僅類型齊全,而且品種系列化,能滿足有關部門需要。為此,袁承業(yè)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fā)的“獻身國防事業(yè)”的獎章與獎狀。
著名藥物化學家沈家祥
沈家祥,江蘇揚州人,早年留學英國,1949年獲倫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物化學家,著名制藥工程專家。首創(chuàng)催化氧化法生產關鍵中間體并大幅改進流程;成功合成生產結晶維生素A醋酸酯和D;指導多種甾族激素類藥物的合成和投產;研究雌性酮全合成成功、三烯高諾酮成功;證明了鶴草酚的獨特化學結構,是新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工業(yè)的奠基人。
我國中藥生物技術的開拓者胡之璧
胡之璧,女,1934年出生,原籍安徽潛山,德國理學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德國圖平根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奧地利國家植物技術研究中心、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和丹麥奧胡氏大學作訪問學者和訪問教授。發(fā)表論文80余篇。主要從事中藥生物技術研究,應用現(xiàn)代細胞生物工程技術,在國際上首先培育出轉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黃細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細胞株”。先后承擔國家級和上海市級重大研究課題2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200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一等獎等8個獎項。
?
著名藥物代謝動力學家王廣基
王廣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1953年生,1977年9月畢業(yè)于中國藥科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2年11月至1984年9月赴英國劍橋及瑞典卡羅琳斯卡醫(yī)學院學習藥物代謝動力學,回國后任講師。1990年4月至91年4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藥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主攻方向藥物代謝動力學。1991年4月至93年7月,在新西蘭Otago大學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攻方向眼用制劑吸收動力學。1993年8月至95年10月,在新西蘭Otago大學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95年10月回國。歷任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科技部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平臺主任(全國牽頭人), 江蘇省藥物代謝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藥學會應用藥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藥物代謝動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制藥工業(y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江蘇省藥理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國家藥品食品監(jiān)督管理局和江蘇省藥品審評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委員,國家人事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報》,《亞洲藥物代謝動力學雜志》,《中國藥科大學學報》,《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亞洲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等核心學術期刊雜志編委等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